English

中国比较文学新世纪第一次盛会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 键 我有话说

本报讯 21世纪第一春的4月15日,恰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成立15周年的纪念日,一个会集了众多比较文学界学者的庆祝大会于当天召开。

中国比较文学的泰斗如乐黛云先生、饶?子先生以及北京大学比较所现任所长严绍?先生等人出席了该会。对15年道路的回顾与展望,既包括了北大常务副校长迟惠生的开场演说,乐黛云先生更在宣读了季羡林的贺信之后,对比较所“得风气之先”的建所历史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顾。中文系的严家炎教授尤其特别回忆到初期的比较所如何逐步吸收了各方贤才,如今天的骨干力量孟华、戴锦华等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郝斌、校文科部长程郁缀,以及中国社科院钱中文先生、北外日本学研究中心严安生先生、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先生等也作了重要发言。各兄弟院校的同行也多来道贺。

北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正式创建于1985年,不仅是全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培养点,后来也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点,可谓中国比较文学的旗舰。15年来,以所里10名核心研究者为骨干,逐步组合成了一支学术素养较高、成熟稳重的研究队伍。跨文化、多学科的研究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与世界学术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从未间断,各研究者均曾在国外深造和讲学,同时正在推进的近十个国际间合作项目涵盖欧洲、北美、东北亚及东南亚文化的宽广领域,站在与世界同行对话的前沿;而多学科出身的素质,更使研究者们得以开阔领域,融会贯通,具备了学术上的开放与大器。

在长期的探索中,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证相互照应,成为北大比较所的指导性研究理念。学科带头人乐黛云先生在文革后率先复兴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在“比较诗学”和“跨文化研究”中的卓越成就,早已蜚声国内外学术界;而严绍?先生作为第一位系统阐述中日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学者,提出突破西方文化藩篱,以“中国话语”为话语方式的“中国学派”,成为东亚比较文学界“中国研究东亚文学关系的第一人”。获得法国政府“棕榈叶学术骑士勋章”的留法博士孟华先生对中国与欧洲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属国内第一家。

面对新世纪学术的挑战,北大比较所毫不犹疑地把中青年推向学术前沿,最近3年内,全所中青年的构成达70%以上,采取“以课题带人”,并给予每一位青年学者获得国际交流经验的机会。而当天下午举行的“青年论坛”即以39名该所的青年才俊为主,由23位刚刚受聘的兼职教授作评论人。

严绍?所长的总结陈辞,充分肯定了这些年来的成绩,也为今后任重道远的前路作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远瞻。他提出,打破传统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界限,以更宽阔的“文化语境”为基础,创导“跨文化研究”,拓展综合性的“文学发生学”、“文学形象学”,直至“国际汉学”与“国际中国学”的研究,北大比较所将为中国比较文学与文化摆脱封闭与桎梏,成为与国际对话的前沿阵地而继续在多年的学术拓荒之路上激流勇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